她,没有豪言壮语,有的只是默默地做事、实实在在地做人;她,没有雄心壮志,有的只是中华儿女朴实无华、勤劳热情的品质;她,在校是个好老师,在家是个好媳妇、好女儿、好母亲;“将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”是她一直在践行着的朴素真理。这就是冯秀美——诸城一中一位普通英语老师的真实写照。
冯老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,这离不开她多年来的努力和担当。让我们走进她的“美丽人生”,感受她的“幸福生活”吧!
她,1969年出生于诸城东南角的一个小山村里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父母的辛勤劳作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儿女,众多兄弟姐妹的相处也让她体会什么叫相互关爱,因此冯老师从小就勤劳、善良、懂得关爱别人。
和睦幸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“家和万事兴”也是冯老师结婚25年来家庭生活的一直追求。冯老师家一直是几代同堂的和睦大家庭:婆媳融洽、兄弟和睦、父慈子孝。说起自己这个大家庭,浓浓的幸福感就会涌现在她的脸上。“家有一老,如有至宝”,冯老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她的父亲、母亲、公公、婆婆四位老人都已年近八十,自然少不了琐碎的家事,但是从冯老师嘴里听不到半句埋怨,反而是满足于四个老人健在的那份踏实。母亲患有“老慢支”常年服药,公公的身体也常出状况,婆婆因肺部做过部分切除手术需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,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她对生活一贯积极乐观的态度。在工作和两个家庭之间做到兼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但是她展露出的永远都是那份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熟悉的笑容。
她对家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体现在无数细节上,2004年婆婆查出了肺部有恶性肿瘤,肝部有囊肿。肝部囊肿在做了两次穿透之后基本无碍,但肺部的肿瘤必须切除,术后的护理以及化疗期间她一直坚持做了两件事:饮食调节和精神鼓励。因为化疗的缘故婆婆吃饭很挑剔,冯老师不仅专门为她开小灶,而且为了能迎合婆婆的口味,她还把各种调料带到医院去,根据婆婆的需要随时现调。为了消除婆婆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和悲观情绪,冯老师把学校里一些趣事说给婆婆听。为了逗她开心,还特意和婆婆聊丈夫小时候的“糗事”,每天晚上固定按摩一小时左右,老太太住院期间所得到的待遇让同病房的人羡慕不已。婆婆出院后经过细致的生活调理,身体逐渐康复,到现在已经十年时间,每次查体各项指标都正常,这和家人的呵护、冯老师的悉心照料是分不开的的。冯老师从不惹老人家生气,她总是说:"孝顺孝顺,以顺为孝",所以老人家一提起这个儿媳妇总是心满意足的。她还经常找周末或假期中的好天气,开车拉着老人出去看看风景。邻居们都夸这个媳妇就跟女儿一个样,实际上,她们之间已经超越了法律上的婆媳关系,形成了血浓于水的亲情,她们不是母女胜似母女。
冯老师在和丈夫的相处中,也总是温和有加,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丈夫的尊重、信任、爱护,夫妻关系和睦,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。每当和朋友们闲聊说起自己的媳妇,他会毫不掩饰的夸上几句。那份美滋滋的感觉是由心而生的,丝毫不掺假。他们跟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经历过许多的磕磕绊绊,无论是经济方面的还是家庭方面的,他们始终能够相互扶持共度难关。夫妻二人相濡以沫,对待工作的态度如出一辙。冯老师的丈夫邵清波先生是诸城市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,年近半百依然心态坦然,与年轻人一样早出晚归,在单位上有什么活都抢着干;电网改造工程庞大有时要连续几天到山上去,邵先生从不抱怨工作上辛苦,有时还津津乐道自己得到了体能和耐力的锻炼。谈到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,话语中的那份骄傲让人心生敬佩。
冯老师和风细雨的态度,成就了一个优秀的儿子。冯老师的儿子名叫邵子健,受妈妈的教育和熏陶,养成了诚实上进的优秀品格。上大学期间担任学生会组织干事,因为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学生会干部,光荣地加入中国工作产党。2013年大学毕业,受聘于潍坊市市民卡公司,天天在大厅跟大爷大妈打交道,每当老人家遇到困惑或者不冷静的时候,他总能耐心劝导解疑释惑。有一次一位老人来办卡,带的钱不够,天又下雨,他没加思索就替老人垫上钱,虽然不多,但是老人家十分感激,第二天来还钱时非得找他们领导当面表示感谢不可,不为名利的他还是拒绝了。他跟妈妈说,“我只是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我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”。这正是传承着我们的传统美德: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因为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加班,他都会欣然担起重任,多为已经成立了家庭的同事们腾出点时间来陪陪家人。小伙子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,勤勤恳恳,深得群众和领导的认可,工作一年之余已经成了公司的主力之一。
冯老师在婆家是长房长媳,她在家里也始终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。小叔子家的孩子认定大娘的家就是自己的家,弟弟和弟媳对此非常感激,的确哥哥嫂子对他们的孩子视如己出,有啥好吃的好喝的都给孩子留着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离不开冯老师的真诚付出,每当做生意的小叔子资金受困的时候,她都会倾其所有,甚至借钱帮其度过难关,从来不计得失,这种手足情深使得这个大家庭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——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。
在冯老师的心里,她的学生也是她“大家庭”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她把学生们都看做自己的孩子,恪守着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信念执着于三尺讲台。2011届33班的学生们送她“青春日不落之星”的美名,她们在元旦晚会上一起高歌《相亲相爱一家人》,那场面感人至深终生难忘。2007届32班有个男生叫孙居升,曾经写信给班主任管清平老师说,“我们英语老师的身上总有妈妈的味道,让我感到很温暖。”同是这个班里的孙小雪、何花更是与冯老师郑重其事地建立了“母女关系”,她们手机上储存的名字就是“妈妈”。冯老师也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,每周都要通电话,每年都叫她们回来住几天,上学时为她们置办学习用品,逢年过节要给她们添置新衣,要踏上工作岗位了帮着准备必需品,并且教育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以工作为重。结婚时她和娘家妈一样陪送,不熟悉的人完全不会察觉出她们并非血缘上的母女关系。从上学到就业再到结婚生子,这位老师妈妈给与了她们极大的帮助。孙小雪现在深圳工作,何花现在是烟台市芝罘区一位出色的中学教师。最可喜的是,何花对学生可谓得到了“妈妈”的真传,她决心把“妈妈”对学生的这份爱传承下去。冯老师则说这个“女儿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因为她传播了大爱,这也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。
作为备课组长,十二个英语老师的“头”,她总是把同事当成兄弟姐妹来照顾。对年长的教师她恭恭敬敬,虚心请教;对刚踏上讲坛的年轻教师耐心指导,不厌其烦。工作之余还兼任备课组的“后勤部长”,每当晚上值班的时候或者有老师上第四节课的时候,她都会为同事们准备好热乎乎的饭菜。虽然有时可能是咸菜稀饭,吃得比较简单,但同事们心里热乎乎的,感觉到了“家”的温暖。所以很多老师都愿意和她搭档,同事们都觉得,只要和冯老师在一起,任何时候都无后顾之忧。
在教室里,面对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,她做到了无愧;在办公室里,作为同事信赖的好姐妹,她做到了无私。在家里,和丈夫担当着家庭的重任,她做到了无悔;冯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她的无私奉献、宽容大度、勤劳善良实实在在地诠释着什么是“最美家庭”。
祝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,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阳光,让我们也把这阳光传播出去,照耀更多的家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