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 胡学松先生的《诸城俗语》已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发行,这是继《诸城方言》之后,作者的又一部力作。《诸城俗语》作为《诸城方言》的姊妹篇,既是对诸城方言的补充丰富,又是对诸城方言的拓展充实。该书全面系统地汇集整理记述了3200余条诸城民间常用惯用语、谚语及歇后语,词句传神,语言精妙,填补了诸城传统文化俗语研究方面的空白。著名作家,《山东文学》社原社长兼主编王良瑛为《诸城俗语》作序。现刊发王良瑛所作的序,以飨读者。
《诸城俗语》序
王良瑛
方言俗语是观望一个地域人文历史的窗口,通晓某个地域的方言俗语,即可探究出其历史和文化。
位于鲁东南的诸城,是一方古老的土地。上溯至春秋,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,又择为婿的公冶长,就出生在诸城近贤村,他一生治学,博通书礼,影响深远;再前,上溯至远古,是传说中虞舜的出生地,同样流传不少故事;再往前,白垩纪,是生存时间为目前人类生存时间多少倍的恐龙的家园。古老的土地必然承载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。虽历经无数次的战乱、灾荒、瘟疫,无数次的时局演变,朝代更迭,祖祖辈辈始终坚韧不拔,如同沧海之舟,义无反顾,奋力前行。生息繁衍数千年,自然少不了相互交流对话,打磨切磋,于是产生了许多异于别处的纯属于“自己”的独特用语,方言俗语因此形成,且日积月累,不断丰富。如今,胡学松将其搜集整理成册,先出版了《诸城方言》,又出版《诸城俗语》,是对诸城文化的独特贡献,意义非小。
胡学松是个用心人。“心”用在做学问,用在钻研,用在不弃不舍。诸城方言俗语庞杂烦琐,难以列数全部。胡学松不是泛泛的一条条罗列,而是梳理选择,按其性质分门别类,归纳划分。这样既见“木”,更见“林”,阅读中可以见微知著,举一反三,甚至可以查漏补缺。阅读者虽然只读了书中的部分,却有了整体的认知。在对“言”“语”解析时,又注意追根溯源,探求许多 “言”“语”的来龙去脉,这样就由一“言”一“语”,解读出民众不同时代的迁移和演变,以及现今诸城本土不同区域个别方言俗语的不同,由此透视出与外部区域的历史“联姻”,扩大了诸城方言俗语的含义。
胡学松具有很深的人文情怀。方言俗语同其他词汇一样,含有褒义、贬义和中性;而且即使中性,表达时往往用发音或语调的抑扬顿挫,加进了褒贬意味。这些胡学松都注意到了,解析时注入了浓厚的感情因素。嬉笑怒骂,泾渭分明,诸城人的性情、品格跃然纸上,让读者加深理解,产生共鸣。
探讨方言俗语,应该属于学术的范畴。学术文章讲究论理周密,逻辑严谨,也往往因为过于理性,语感呆板枯燥,一般读者失去阅读兴致。胡学松有文学才智,为求精致准确,阅读了大量资料,诸城的,邻县的,诸多名家著作,特别是文学作品。然后以流畅的行文,使得本来程序化的解释变得妙趣横生,令读者宛如亲临诸城之境,亲闻诸城人之声。
或许以为,仅仅一个“诸城”,范围很小,局限很大。实则不然。《诸城方言》和《诸城俗语》由诸城涉及到了别处,由 “言”“语”涉及到了其他,大而言之,涉及到了民族文化。这项工作很繁杂、很艰苦,胡学松坚持数年,不厌其烦,精神感人!
《诸城俗语》,连同更早出版的《诸城方言》,是两本“大”书,内涵丰厚,读来受益。